周军:用教学创新搭建能力培养的桥梁
采写/刘牧歌 楼航瑜
2023年,对于党的群众工作教研部周军老师来说,一定是难忘的一年——担任课程负责人的《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纳入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主持的科研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讲解能力训练系统——以‘青少年历奇辅导’课程为例”获评澳门十大电子游戏入口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论文《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指标体系研究》获得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23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征文大赛一等奖。
“三喜临门”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厚积薄发的产物,也是对周军老师长期以来默默耕耘在社工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一线的最好肯定。近日,记者采访了周军老师,探究“三喜临门”背后的故事。
把能力训练贯穿课程始终
记者:《高级社会工作实务》通过了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严格评审,成为首批在线示范课程。您认为这门课程为什么可以脱颖而出?
周军:长期积累、团队协作、能力训练,是我们这门课程的优势和特色。《高级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从2006年澳门十大电子游戏入口开始举办社会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社会工作方向起,就由许莉娅老师牵头开始了课程的研发设计,至今已经有了长期的线下实践基础。疫情三年,我们又将研究生的教学课程转到线上课堂,进一步探索积累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经验。
2023年12月,研究生课程《自我成长》结课后与学生合影
这门课程的备课、讲授都是“团队作战”,先后有许莉娅、韩辉、姜振华和我四名老师参与课程建设。许莉娅老师承担了课程的框架设计并主讲社工的自我与专业成长、融合取向的服务历程,韩辉老师、我和姜振华老师分别主讲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的综合运用。老师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合作授课,在课程建设中不断加入有助于学生获得能力的教学设计和内容。
在真实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往往需要社工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基础方法开展服务,不同的方法组合包含了不同的工作模式。这门课程,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通过“理论+模式+方法”的教学讲授,让同学们掌握如何面对不同服务对象选择不同方法组合,加强工作的针对性。
记者:为什么说《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的特色之一是能力训练?具体如何实现?
周军: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办学方向比较偏重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这门课程的创新性也体现在构建了能力为本的训练体系。我们希望通过课程的教学、实践和作业管理,充分训练学生掌握几个重要的实务能力。
具体来说,在第一周的课堂上,老师会提出对这门课程的要求,引导同学做好专业自我成长的准备,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第二周起会进入实务准备的阶段,讲授如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访问潜在服务对象开展需求调研和分析,培养需求评估的能力。随后会要求同学将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和需求,结合课堂讲授的理论、方法、模式,探讨形成介入帮助的实施计划、拟写项目评估的方案,培养设计服务方案的能力。最终会指导同学真正实施服务,并且对服务成效进行总结,培养项目总结、撰写评估报告的能力。老师则会根据需求评估报告、服务方案、项目成效评估报告等三个阶段性产出成果,检验学生能力训练的成效。
在以上所有环节中,学生以4-6人的小组形式完成作业,授课团队的老师会全程指导。课程最具挑战性的要求之一,是学生要寻找并评估真实的潜在服务对象做好需求评估,设计出服务方案并完成服务历程,老师会就到哪里找、如何找到潜在服务对象给学生提供思路,也会在学生开展服务的过程提供督导,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促进思考和反思职业成长的自我认知。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是,2021级的硕士研究生在疫情封控期间,为独居老人开展线上服务项目。项目以一位在社区实习的同学为线下支持,联系并教导所在社区的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和线上会议程序,实务小组成员们在全国各地在线开展服务,定期组织老人在视频会议中共同包饺子、做手工。服务开展时,老师会指导学生将社工专业理念融入活动的组织,达到使独居老人建立联系、主动分享、交流互助的目的,最终的活动效果和小组提交的报告都非常出色。
记者:这门课程的建设有进一步的计划吗?
周军:在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刚刚获批,但其实这是重要工作的开始。希望可以顺利完成课程建设,接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学生课程学习、教师教学参考、澳门十大电子游戏入口学术交流贡献我们的力量。我们课程团队也会按照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于在线示范课程建设的要求推进相关工作,将我们近几年积累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经验融入示范课程建设。一方面,会将最新的实践案例以及学生实践中积累的优秀项目融入讲授部分,为受众带去启发,例如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借助线上会议开展非接触式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录播课程缺乏互动环节的挑战,探索有效的教学形式和途径,解决线上课程难以对学生提出的方案、面对的问题进行针对性、个性化辅导的客观问题,最大限度呈现老师们的实务优势。
“技术控”的教学创新
记者:作为一位同事、学生眼中的“技术控”,可以介绍一下您最早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索与尝试吗?
周军:我确实对新技术一直很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会经常思考新的技术能否运用到教学中。最早的尝试是2013年,在澳门十大电子游戏入口信息办的支持下,我们用Moodle开源课程管理系统搭建了“粥老师教学网”。当时的契机是澳门十大电子游戏入口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一起开办了社工专业大专班。我在授课时发现,由于与学生沟通需要通过手语翻译老师,一些专业术语、专业概念的传递和学生向老师的反馈很容易出现问题。同时,由于澳门十大电子游戏入口与澳门合作办学,当时我每年都有一段时间在澳门出差导致无法在北京面授。为了避免翻译带来的信息误差和远程带来的交流不便,就有了运用当时国内外高校广泛运用的Moodle搭建教学平台的想法。
这个平台很奇妙的一点,是它不仅满足了最初与同学远程互动、收取作业并及时点评回复指导的需求,还为老师尝试新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无限可能。例如,我当时有一门选修课,每学期都有超过260名学生选课,个人的精力很难对所有学生的随堂作业进行详细的点评。于是我利用Moodle中“教学互评”的功能模块,设计了“同学互评”这一教学环节,它可以从所有提交作业的同学中随机给一位同学抽选发送10份作业,这位同学要根据老师预先设置的深度、广度、全面性等评价维度,匿名给出评分和评价意见。这个设计就像给每一位同学的作业立起了10面镜子,让海量的作业得到多方面的反。蠹壹瓤梢源颖鹑说钠兰壑懈涌凸鄣乜创约旱淖饕,也可以从评阅他人的作业中获得启发和收获。虽然后来这个平台没有继续使用,但是开展同学互评的经验一直延用到现在的研究生教学中。
2013年12月,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社会工作大专班学生授课后的合影
记者:听说您将当下最火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青少年历奇辅导》的课程教学中,请问这二者是怎样结合的呢?
周军:《青少年历奇辅导》这门课程是通过老师讲授、同学体验、实操带领、总结分享等几个环节,达成让同学能够独立组织青少年开展历奇活动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一,是如何让每一位同学在课程结束后,真正学会带领历奇活动。一方面课上时间有限,不能让每一位同学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带领实践,另一方面,有些同学因为个性内向,不敢或不善于在同学面前练习展示。因此,我一直希望找到一些方法,可以让每个同学都能够反复训练,并且每次练习都得到指导反馈。直到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并且在UMU互动学习平台实际运用,感觉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人工智能技术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模仿人类,实现像人类一样思考分析的功能。我们使用的这个平台拥有AI智能训练反馈功能,它可以对同学录制的训练视频实时反馈和快速评分。我会提前在系统中设置评价维度及权重,每位同学在自己的手机镜头前练习讲解历奇活动后,人工智能就会从音量、眼神、表情、语速、讲解流畅度和手势六个方面自动给出分析报告。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场地进行训练并录制,每一次训练都可以得到人工智能的指导,既可以通过评价打分了解自己应当在哪些方面多加练习,也可以回看视频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改进。
2023年11月,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同行咨询专家小组介绍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与使用情况
记者:通过这门课程的实践,您认为教学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意义是什么?
周军:从这两年来的实践来看,人工智能与教学结合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够尽可能地模仿真人,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评判,为学生的练习提供有效陪伴。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无法支持对所有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但是根据平台的设置,学生可以在取得理想成绩并提交作业前多次练习,每一次都会得到人工智能给出的反馈。这使得同学们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再针对表现不佳的部分反复练习。从后台记录可以看到,有一位同学在提交一份3分钟左右的视频作业时,一共练习了33次。同时,它又支持部分“社恐”的同学可以在相对安全保密的环境中独自训练,为同学们带领真实服务对象的历奇活动打好了基础。
两者的结合也确实有很好的效果。有一位同学说,以前上课总是不好意思在同学面前站出来练习,但是有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在课后放心地独自练习。另一位同学说,在暑假实习的时候,需要面向青少年讲解历奇活动,感觉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明明平时不太主动与他人眼神交流,在活动中却可以有意识地寻找青少年的目光,在讲解过程中,还会随时注意调整音量和语速,人工智能反馈训练的效果仿佛形成了“肌肉记忆”,被直接迁移到活动现场。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技术出现,并被运用到教学中,老师要做好技术和教学、技术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近期,我关注的重点还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和应用拓展方面。根据实践需求,有很多大胆的畅想,例如人工智能技术与个案会谈教学的结合。由于真实的人类进行个案会谈沟通不是单向的,而是会实时互动交流的,我希望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出“虚拟案主”,或者说是模拟扮演特定的、类型丰富的服务对象,它能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学生进行对话,在他们开展真正的专业服务前进行精心的练习。同时,由于真实的社会是复杂多元的,社工要面对的服务对象也多种多样,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会谈训练时快速切换实务场景和角色,从人物形象、语音语调、性格背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拟真模拟。这项技术的雏形已经有了,我们正处在邀请同学尝试使用、共同研究开发的阶段,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将它全面运用在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