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十大电子游戏入口

top
top
智慧校园
吴鲁平

  【职称(职务)】教授,青少年工作系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

  【主讲课程】

  主体班课程:我国青年政策解析与体系建设——基于《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探索等;

  研究生课程:青年问题与青年学专题研究、青年学理论前沿专题研究等

  【研究方向】青年问题与青年学、青年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制度认同、青年发展与青年工作等研究

   

  【学术背景】 

  1980年9月-1984年7月,西南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政治教育专业本科;

  1988年9月-1990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人口学专业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84年7月-1990年2月,先后在澳门十大电子游戏入口青少年工作教研室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工作。 

  1990年2月-1991年10月,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从事青少年研究工作。 

  1991年11月-2000年2月,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从事青少年研究工作,先后任青年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2000年3月-2007年12月,先后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教师、科研处处长,并兼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主编、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7年12月至今,任青少年工作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荣誉奖励】 

  2015年荣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届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 

  2013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2012年荣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2008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少年研究特殊贡献奖”称号。 

  2004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澳门十大电子游戏入口优秀教师”称号。 

  2001年获共青团中央第六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 

  1997年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发的“第二届国际新闻”特别奖。

 

  【主要课题】 

  1.主持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兴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与政治倾向研究”(2021年-2025年)。 

  2.主持澳门十大电子游戏入口2019年重点科研攻关项目“新时代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及引导研究”(2019年-2022年)。 

  3.主持团中央宣传部委托项目“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专题调研”(2019-2020年)。 

  4.参与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课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学科建设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副组长,2017年-2019年)。 

  5.主持国家核电集团公司委托项目“青年员工思想状况调研”(2016年-2018年)。 

  6.主持团中央澳门十大电子游戏入口部委托项目“中国青少年创新人才的成长路径研究——以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为例”(2014年-2016年)。 

  7.主持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课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项目“民族地区民族青年状况研究”子项目(2013年-2016年)。 

  8.主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科建设重大攻关项目“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及其结果研究”(2008年-2013年)。 

  9.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农村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年-2015年)。 

  10.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青少年价值结构的多重性及其对社会教育的影响”(2003年-2012年)。 

  11.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教育部项目)“北京青年的后现代价值观研究”(2002年-2011年)。 

  12.主持团中央青年与青年工作研究规划重点项目“消费主义与爱国主义关系的实证研究——对北京海淀区700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2004年-2008年)。 

  13.主持国际合作项目“中日韩三国青年社会意识比较研究”子项目“中国青年社会意识现状及中日韩三国青年社会意识比较研究”(1999年-2003年)。

 

  【科研成果】

  论文:

  1.吴鲁平、李芬、孙紫琪:《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研究——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2.吴鲁平、孙紫琪、李芬:《职业青年的新型政党制度认同:来源及潜在后果——基于对1248名职业青年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青年学报》2022年第1期。 

  3.吴鲁平、万淑霞:《中学生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认同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中学生为例》,《广东青年研究》2021年第4期。 

  4.吴鲁平、简臻锐:《大学生对新型政党制度认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北京市9所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 

  5.吴鲁平:《从战略高度确立推动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纵深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国青年报》2021年2月24日。 

  6.吴鲁平:《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认同研究——基于对北京大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7.吴鲁平、宋雁慧:《中国特色青年学科建设的两次转进及创新发展》,《青年探索》2020年第2期。 

  8.吴鲁平:《建构中国特色新型青年学科体系》,《中国青年报》2019年12月16日。 

  9.吴鲁平:《中国特色新型青年学科建设的理论进路——对三十余年中国青年学科建设的理论反思》,《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年第6期,《高等澳门十大电子游戏入口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1期转载。 

  10.吴鲁平:《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的框架、趋势及学科意涵——以<青少年百科全书>为基础的分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11.吴鲁平、杨巧、简臻锐:《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最新发展》,《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1期。 

  12.吴鲁平:《大学生“约炮”行为的延续与断裂——以自我合理化为理论视角》(第二作者),《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4期。 

  13.吴鲁平:《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研究》2017年6期。 

  14.吴鲁平、刘涵慧、简臻锐:《维、藏、蒙族青年政治制度认同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3期。 

  15.卢平(笔名):《维、藏、蒙族青年与当地汉族的融合研究》(第二作者),《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3期。 

  16.吴鲁平:《青年研究的理论范式转型及其学科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2014年第5期全文转载。 

  17.吴鲁平、杨巧:《“社会互构论”视野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 

  18.吴鲁平、刘涵慧:《青少年爱国主义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来自北京与郑州两地大中学生的证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19.吴鲁平、简臻锐:《农村青年电信诈骗行为的产生、延续与断裂——基于东南沿海某村6名诈骗者的质的研究》,《青年研究》2014年第1期。 

  20.吴鲁平:《青少系硕士生教育10周年:回顾与前瞻》,《北京教育(高教)》2014年第1期。 

  21.吴鲁平、杨飒:《从流行音乐看青年的后现代价值取向》,《青年探索》2013年第1期。 

  22.吴鲁平、彭冲:《我国大学生对民主看法的研究——对北京市1295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23.吴鲁平、梁璐:《碎片化:明星婚姻形态的后现代化及其影响》,《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 

  24.卢平(笔名)、钟坚龙:《大学生手机短信中的后现代价值倾向——对3405条短信文本的内容分析》,《青年探索》2013年第1期。 

  25.吴鲁平、钟坚龙、蒋巧燕:《农村早婚青年的自我合理化及其行动策略研究——对早婚现象的“过程—事件”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8期。 

  26.吴鲁平、刘涵慧:《中国青少年国家态度与全球态度的关系研究》,《青年研究》2012年第5期。 

  27.吴鲁平、杨巧、肖进:《共同体变迁过程中农村青年的思想冲突与调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28.吴鲁平:《Motivations for Youth Volunteer Participation: Types and Structure》(英文),《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美】2011年6月。 

  29.吴鲁平:《北京青年价值观向“后现代”转变》,《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7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2010年第9期全文转载。 

  30.吴鲁平、彭冲:《中国青少年校外教育政策研究——一种文本内容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2期。 

  31.吴鲁平:《影响IT行业白领青年主观幸福感的工作因素——对北京IT行业8名白领青年的深度访谈分析》(第二作者),《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6期。 

  32.吴鲁平:《中学生冲动性购买倾向研究——对北京、郑州1156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33.吴鲁平、刘涵慧、王静:《公民国家认同的特点及其与对外接纳度的关系研究——来自ISSP(2003)的证据》,《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 

  34.吴鲁平、谈杰:《白领青年的人际关系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对北京IT行业8名白领青年的深度访谈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7期。 

  35.吴鲁平:《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研究——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 

  36.吴鲁平、牛茜:《志愿者的收获与快乐功效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 

  37.卢平(笔名)、谈杰:《非志愿者不参与志愿活动的合理化机制研究——对14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 

  38.田斌(笔名)、汤慧杰:《如何更好地开展志愿活动——志愿者对志愿组织的期待与建议》,《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 

  39.吴鲁平:《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类型、结构——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访谈分析》,《青年研究》2007年第5期。 

  40.吴鲁平、韩小雷:《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41.吴鲁平、韩小雷、刘文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效果的实证研究——对北京大兴区礼贤镇的调查分析》,《青年研究》2005年第6期。 

  42.吴鲁平、俞晓程、闫晓鹏、郑丹娘:《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弱势特征及其后果——对1997-2002年43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9期。 

  43.吴鲁平:《社会排斥与社会整合——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研究》(第三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44.吴鲁平:《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青年的“性存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5.吴鲁平:《西方发达国家青年价值结构的转型及其社会经济根源——英格莱哈特的“后现代化理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6.吴鲁平:《如果有了钱,我想玩一辈子”——发达国家价值观在中国青年中早产》,《青年参考》2002年3月27日。 

  47.吴鲁平:《发达国家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2001年第6期全文转载。 

  48.吴鲁平:《当代中国农村青年婚姻家庭与性态度之社会学研究》(日文),《Bulletin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kkyo University》【日本】2001年3月。 

  49.吴鲁平:《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和后现代价值观能否同时并存》(日文),《Bulletin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kkyo University》【日本】2001年7月。 

  50.吴鲁平:《倾听专家、学者“跨国调查”的声音——中日青年社会意识比较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 

  51.吴鲁平:《跨国调查报告显示:中日韩三国青年共通之中存差异》,《中国青年报》2001年6月9日。 

  52.吴鲁平:《农村青年择偶观从传统向现代的位移》,《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研究》2000年第5期全文转载。 

  53.吴鲁平:《弘扬五四精神 推动社会进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研究》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 

  54.吴鲁平:《当代中国青年婚恋、家庭与性观念的变动特点与未来趋势》,《青年研究》1999年第1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研究》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 

  55.吴鲁平:《优势群体,还是优先群体?——变动世界中青年社会地位的一种跨文化比较研究》,《青年研究》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研究》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 

  56.吴鲁平:《1949-1999:中国青年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中国青年研究》1999年第5期。 

  57.吴鲁平:《游离于婚姻之外的性》,《中国青年研究》1999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青少年研究》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 

  58.吴鲁平:《中国社会代际之间在价值观上的差异性与相同性之实证研究》(日文),《Bulletin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kkyo University 1999年6月【日本】。 

  59.吴鲁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发展的协调性与非均衡性之实证研究》,《青年研究》1997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7年第5期全文转载。 

  60.吴鲁平:《社会转型期青年发展的协调性与非均衡性》,《中国青年研究》1997年第6期。 

  61.吴鲁平:《实证性青年问题研究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青年研究》1997年第2期。 

  62.吴鲁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发展协调性之分析》,《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第1期。 

  63.吴鲁平:《中国城市青年的劳动积极性及其相关因素研究》,《青年研究》1996年第10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7年第1期全文转载。 

  64.吴鲁平:《中国青年眼中的美国》,《中国青年报》1996年第5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6年第3期全文转载。 

  65.吴鲁平:《内地青年看香港’97》,《中国青年报》1996年第30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6年第2期全文转载。 

  66.吴鲁平:《今日中国青年对美国的态度》,《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5期。 

  67.吴鲁平:《转型社会中国青年现代性的实证研究》,《青年研究》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6年第4期全文转载。 

  68.吴鲁平:《城市青年政治心态与社会参与的特点》,《青年研究》1995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5年第5期全文转载。 

  69.吴鲁平:《中国青年的社会参与》,《青年探索》1995年第6期。 

  70.吴鲁平:《转型社会中青年人格价值取向的结构及其特点》,《青年研究》1995年第5期。 

  71.吴鲁平:《社会转型中的青年道德价值取向》,《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年第2期。 

  72.吴鲁平:《第二届亚洲地区青年问题国际研讨会》(第四作者),《山东青少年研究》1994年第4期。 

  73.吴鲁平:《结论与预测:当代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中国青年研究》1994年第3期。 

  74.卢平(笔名):《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效应及其评价》,《青年研究》1994年第2期。 

  75.吴鲁平:《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问题及其对策》,《青年研究》1994年第1期。 

  76.吴鲁平:《90年代中国青年社会参与意识和行为》,《当代青年研究》1994年第1期。 

  77.吴鲁平:《中国青年性开放度调查研究》,《青年研究》1993年第11期。 

  78.吴鲁平:《当代美国青年的社会结构、问题和对策》,《中国青年研究》1993年第1期。 

  79.吴鲁平:《中外青年劳动就业模式比较研究》,《青年研究》1991年第9期。 

  80.吴鲁平:《青年与共青团理论研究的新走向——全国第五届青年工作理论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中国青年研究》1991年第6期。 

  81.吴鲁平:《中外青年发生的量的演变》,《中国青年研究》1991年第3期。 

  82.吴鲁平:《中外青年劳动就业调节对策比较》,《青年探索》1990年第6期。 

  83.吴鲁平:《开放地区与内地青年文化比较》(第二作者),《中国青年研究》1990年第5期。 

  84.吴鲁平:《双向互动中的沿承与更新——青年社会化与社会青年化》,《中国青年研究》1990年第4期。 

  85.吴鲁平:《当代中国青年人格的现状、特点及其引导》,《青年探索》1990年第4期。 

  86.吴鲁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人口难题——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二作者),《人口研究》1989年第6期。 

  87.拉里·西里尔·詹森著,吴鲁平译:《青年跨文化研究》,《青年探索》1989年第6期。 

  88.吴鲁平:《青年夫妻相互吸引的特点与艺术》,《青年探索》1989年第5期。 

  89.埃弗雷姆·罗杰、埃斯特尔·温斯坦著,吴鲁平译:《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七大任务》,《中国青年研究》1989年第3期。 

  90.吴鲁平:《青年夫妻角色心理的双重结构与新角色认同》,《青年研究》1989年第2期。 

  91.拉金德拉?潘迪著,吴鲁平、赖辉亮译:《青年文化的性质探讨》,《中国青年论坛》1989年第1期。 

  92.吴鲁平:《大学生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心理冲突与心理调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第6期。 

  93.吴鲁平:《试析青年本质的规定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94.吴鲁平:《爱情的本质及其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95.吴鲁平:《青年农民致富后的一些新变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96.吴鲁平:《大学生思想的一些新趋向》(第二作者),《青年研究》1985年第1期。 

 

  专著:

  1.吴鲁平等著:《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吴鲁平、刘涵慧、王静等著:《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3.吴鲁平著:《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被Library of Congres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NLA等16家国外或海外图书馆收藏。 

  4.吴鲁平、韩小雷、高鑫著:《家庭寄养:动机与绩效——对“北京模式”的深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被Library of Congres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Duke University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NLA等13家国外或海外图书馆所收藏。 

  5.吴鲁平:《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发展与社会整合》(第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 

  6.吴鲁平:《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日】君塚大学、吴鲁平、【韩】金哲秀(主编):《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被Library of Congress、Duke University Library、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ibrary、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Library等16家国外或海外图书馆所收藏。 

  8.吴鲁平:《传统与现代:当代农村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编):《新跨越:当代农村青年报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吴鲁平:《开放与宽容:当代城市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编):《新状态:当代城市青年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0.吴鲁平:《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心态》,黄志坚、潘岳、李晨(主编):《走向新世纪的中国青年》,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11.吴鲁平、吴琦著:《微妙的隔膜:代际心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该书被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ies、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Libraries、University of Hong Kong等4家国外或海外图书馆所收藏。 

  12.吴鲁平著:《爱的运行模式:青年爱情社会心理透视》,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版。

 

  教材:

  1.参编黄志坚主编:《青年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2.参编金国华主编:《青年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电子邮箱】wlp@cyu.edu.cn

澳门十大电子游戏入口(官网)有限公司